不知禹葬会稽处,也有累累如许燕。的解释

小星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会稽行

唐·罗隐

东南地尽海云低,

万井千楼入望迷。

不知禹葬会稽处,

也有累累如许燕。

作者及朝代

作者: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他生活在晚唐至五代十国时期,以诗文著称,尤其擅长讽刺诗,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象多有揭露和批判。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罗隐自幼聪颖,但仕途不顺,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举,后转而投身幕府,晚年归隐,他的诗作风格独特,语言犀利,常含讽刺意味,对晚唐社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他也是一位思想家,对佛教、道教等宗教思想有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译文

向东南望去,大地尽头海天一色,云雾低垂;

万千井巷,千座楼阁,望眼欲穿,一片迷离。

大禹葬身的会稽山啊,它的所在我无从知晓;

但看那累累坟茔,却如同燕子般密集繁多。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会稽山的壮丽景色和繁华景象,但诗人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首句“东南地尽海云低”描绘了会稽山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次句“万井千楼入望迷”则展现了会稽山的繁华与热闹,后两句则通过“不知禹葬会稽处”的设问,引出对“也有累累如许燕”的感慨,暗示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人民的苦难。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寓情于景,通过描绘会稽山的壮丽景色和繁华景象,引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诗人以“不知禹葬会稽处”的设问,表达了对大禹治水功绩的敬仰和对会稽山神秘色彩的向往;而“也有累累如许燕”的感慨,则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人民的苦难,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又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忧虑和批判。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人民生活困苦,罗隐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象深感不满和忧虑,他通过描绘会稽山的壮丽景色和繁华景象,以及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批判,这首诗不仅反映了罗隐个人的思想和情感,也代表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