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惟秦碑久寂寞,琳宫梵刹迹亦陈。全诗是什么?

春秋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游南岳

宋·陈与义

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

回飚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不惟秦碑久寂寞,琳宫梵刹迹亦陈。

(注:原诗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实际出自唐代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此处为作者化用,以增色其作,故在解析时会特别说明。)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词人,工于诗,长于咏物,词存仅十余首,其词风格明快,笔力简健,自然浑成,与苏轼比较接近。

作者简介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文学家,其诗歌创作在南北宋诗风转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他早年追随江西诗派,后自成一家,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其词虽不多,但别具风格,尤近于苏轼,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译文

衡山高耸入云,直达苍穹,从山顶俯瞰,仿佛能望见南极的老人星,回旋的狂风吹散了五座山峰上的积雪,雪花随风飘落,宛如飞花般洒向洞庭湖,山间云雾缭绕,水汽蒸腾,仿佛能笼罩整个云梦泽,波涛汹涌,震撼着岳阳城,不仅秦始皇的碑刻早已寂寞无闻,就连那些琳宫梵刹的遗迹也变得陈旧不堪。

释义

此诗描绘了南岳衡山的壮丽景色,以及历史的沧桑变迁,前两句通过夸张的手法,展现了衡山的高耸和辽阔视野;中间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现了山间的风雪变化和与洞庭湖的关联;后两句则通过秦碑和琳宫梵刹的遗迹,抒发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赏析

本诗在描绘自然景色方面,运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画面生动而富有层次感,作者巧妙地化用了前人诗句,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在表达历史感慨方面,作者通过秦碑和琳宫梵刹的遗迹,巧妙地传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深刻认识,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深沉,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是一首兼具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佳作。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陈与义游历南岳衡山期间,当时,南宋政权初建,社会动荡不安,作者身处乱世,心中充满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历史的感慨,在游历衡山的过程中,作者被眼前的壮丽景色所震撼,同时也对历史的沧桑变迁产生了深刻的思考,他将自己的所见所感融入诗中,创作出了这首兼具自然美景和历史感慨的佳作。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