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白云渺渺增惆怅,残垒荒凉弱草生。
(注:“白云渺渺增惆怅,残垒荒凉弱草生”这两句并非原《登幽州台歌》中的内容,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其融入并重构了这首诗,以展现一种类似的意境。)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子昂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陈子昂(约659年—约700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又称陈拾遗,其诗歌理论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反对齐、梁以来的浮艳诗风,他的诗歌以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而著称,对唐代诗歌的革新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译文
往前看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望不见求贤的明君。
想到只有那苍茫的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洒落衣襟。
白云渺渺,更添心中无限惆怅,残破的堡垒荒凉无比,只有细弱的野草在生长。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慨和对历史沧桑的无限喟叹,前两句通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时空交错,展现了诗人对过往贤君的追思和对未来明君的期盼落空后的孤独与失落,后两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及加入的“白云渺渺增惆怅,残垒荒凉弱草生”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孤独与悲凉,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到广袤的自然与历史之中,形成了深沉而宏大的意境。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历史和宇宙的深刻思考,通过对比与象征的手法,诗人将个人的孤独与失落融入到广袤的自然与历史背景之中,形成了一种超越个人情感的宏大意境,诗人对“白云渺渺”和“残垒荒凉”的描绘,也增强了诗歌的视觉效果和情感深度,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惆怅与悲凉。
创作背景
据史书记载,陈子昂在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随建安王武攸宜北征契丹,担任右拾遗,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到排挤和打压,最终未能得到重用,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登上了幽州台(今北京西南的蓟北楼),俯瞰四周苍茫的景色,心中充满了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历史沧桑的喟叹,于是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虽然“白云渺渺增惆怅,残垒荒凉弱草生”这两句并非原诗内容,但它们所表达的意境与诗人的心境是相吻合的,因此可以视为对原诗意境的一种拓展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