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与子忝同谱,别意悠悠谁与吐。的解释

春秋77个月前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我今与子忝同谱,别意悠悠谁与吐”,这首诗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别葛使君》,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详细解析。

诗词原文

别葛使君

宋·王安石

邑屋为儒知有数,

簿书期会一生劳。

我今与子忝同谱,

别意悠悠谁与吐。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译文

在这个地方,以儒学为业的家庭虽然不少,

但一生都在忙于处理公文和应付差役的人却不多。

如今我有幸与你同族同谱,

离别之际,我内心的悠悠情愫又能向谁倾诉呢?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葛使君的深厚情谊和离别时的惆怅心情,首句指出当地儒学氛围浓厚,但次句笔锋一转,指出葛使君一生忙于公务,未能充分享受学术的乐趣,第三句“我今与子忝同谱”表达了诗人与葛使君的同族之情,而末句则抒发了离别时的孤独和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离别时的复杂心情,通过对比儒学氛围与公务繁忙,突出了葛使君的勤勉和牺牲精神,诗人以“同谱”为纽带,拉近了与友人的距离,使离别之情更加深切,末句“别意悠悠谁与吐”则巧妙地运用了反问句式,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和无奈。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安石在送别友人葛使君时所作,葛使君是王安石的同族或同僚,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在离别之际,王安石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充满深情厚谊的送别诗,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离别时的复杂心情,同时也能够领略到王安石作为一位文学大家的深厚功底和真挚情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