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小孤山
宋·谢枋得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场场胜,危似孤臣末路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湘娥绿粉扫晴烟,小孤云鬟逗秋雨。
作者及朝代
作者:谢枋得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谢枋得(1226年—1289年),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人,南宋末年文学家、抗元名将、爱国诗人,他自幼聪颖好学,文章奇绝,曾师从名儒吕祖谦,谢枋得在南宋末年担任官职,积极抗元,兵败后被俘,坚贞不屈,最终在北京殉国,他的诗文激昂慷慨,多抒发忧国之思和坚贞不屈的情怀,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人们说这里是海上的门户,海眼深邃无边让人惊叹,天地间偶然留下了这座砥柱山,江山也因此有了这道屏障来阻挡狂澜,它坚固得像勇猛的战士每战必胜,又危险得像孤臣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地,明天我要登上山顶,那时湘娥会用绿色的脂粉扫去晴天的烟霭,小孤山就像梳着云鬟的少女在秋雨中嬉戏。
释义
湘娥绿粉扫晴烟:用湘水女神(湘娥)的绿粉来比喻小孤山在晴天时的美景,如同女神用绿粉扫去了烟霭。
小孤云鬟逗秋雨:形容小孤山在秋雨中的景象,如同梳着云鬟的少女在雨中嬉戏。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小孤山的壮丽景色和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以及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前两句写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中间四句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将小孤山比作砥柱和屏障,赞美其坚固和勇敢,最后两句以湘娥和小孤山的形象,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谢枋得在南宋末年,国家面临危亡之际,游览小孤山时有感而发创作的,当时,南宋朝廷已经风雨飘摇,谢枋得作为一位忠诚的爱国诗人,深感国家命运多舛,自己虽然有心报国,但无奈时局艰难,他通过描绘小孤山的壮丽景色和象征意义,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以及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也希望自己的诗歌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共同为国家的复兴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