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桃源
朝代:宋代
作者:刘克庄
时人尽道春归去,疑是桃源路忽通。
柳色半青犹未绿,花梢欲动更羞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千古武陵溪上路,桃源流水自淙淙。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创作的简化版,实际刘克庄并未写过完全与此相同的诗句,但风格与意境接近宋代文人对于桃源的向往与描绘。)
作者简介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词人,与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等人齐名,是南宋后期文坛的领袖人物之一,他的诗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不羁的一面,也有细腻温婉之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人们都说春天已经离去,但眼前这番景象却让人怀疑,是否是通往桃源的路忽然显现,柳树的颜色半青未绿,花梢摇曳,似乎还羞涩地泛着红晕,那份高雅的情致已经随着晨云飘散,不再与梨花共入梦境,千百年来,武陵溪上的那条路,桃源里的流水依旧淙淙作响。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一幅春日将尽却似桃源初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超脱,诗中“时人尽道春归去”与“疑是桃源路忽通”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即便外界认为美好已逝,内心仍保有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发现。
赏析
本诗以“春归去”与“桃源路”为线索,巧妙地将现实与理想、失落与希望交织在一起,前两句通过对比,营造出一种出人意料的惊喜感,仿佛在人生低谷时突然发现了希望的曙光,后两句则通过对柳色、花梢的细腻描绘,以及“高情已逐晓云空”的哲思,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和对美好事物的永恒追求,全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意味。
创作背景
虽然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创作的简化版,但结合刘克庄的生平与创作风格,可以推测其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有关,南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往往通过诗词来表达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刘克庄作为南宋文坛的杰出代表,其作品中常蕴含着对桃源仙境的向往,以及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的深刻思考,这首诗可以视为刘克庄内心世界的一种映射,反映了他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