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无愁别有愁,监门朝夕对群囚。下一句是什么?

春秋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狱中题壁

朝代:清代

作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道是无愁别有愁,

监门朝夕对群囚。

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注:“道是无愁别有愁,监门朝夕对群囚。”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谭嗣同某一首完整流传下来的诗中,而是后人根据谭嗣同的事迹与心境,可能有所融合或化用的表达,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构想为谭嗣同《狱中题壁》的补充内容,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年-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后因变法失败被捕,于北京菜市口英勇就义,年仅33岁,谭嗣同思想开放,主张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道是无愁别有愁,监门朝夕对群囚。”

表面看似没有忧愁,实则内心藏着别样的愁绪,每日在监牢门口,面对着众多的囚犯。

释义

这两句诗表达了谭嗣同在狱中复杂的心境,尽管他可能在外表上显得平静或无所谓,但内心深处却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命运的无奈,监门朝夕面对群囚的生活,让他深刻体会到自由的可贵与失去自由的痛苦,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时局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担忧。

赏析

这两句诗以简洁而深沉的语言,展现了谭嗣同身处逆境而不失高洁之志的精神风貌,通过“道是无愁别有愁”的对比,巧妙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既体现了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接受,又流露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而“监门朝夕对群囚”则直接描绘了狱中生活的艰辛与孤独,进一步强化了诗人不屈不挠、勇于担当的英雄形象。

创作背景

谭嗣同因参与戊戌变法而被捕入狱,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他在狱中写下了多首题壁诗,表达了自己对变法失败的痛惜、对国家的忠诚以及对未来的希望,这些诗作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那个时代变革与斗争的深刻反映,虽然“道是无愁别有愁,监门朝夕对群囚”这两句可能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完整的诗中,但它们很好地概括了谭嗣同在狱中的心境与境遇,是对其英雄气概与高尚情操的生动写照。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