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东南望
唐·罗隐
浮生飘泊亦何恨,年丰苦盼东南天。
云涛烟浪千重远,梦绕江南水云间。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虚构之作,历史上罗隐虽有多首反映民生疾苦与个人漂泊生涯的诗篇,但本诗具体内容并非出自罗隐原集。)
作者简介
罗隐(约833年-909年),字昭谏,晚唐五代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诗人,他一生怀才不遇,屡试不第,晚年依附吴越王钱镠,任钱塘令、著作郎等职,罗隐的诗作风格犀利,多讽刺时弊,对晚唐社会的黑暗现实有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他的诗作也流露出个人身世之感,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译文
在这浮浮沉沉的人生旅途中,四处漂泊又有何怨恨呢?我只是一年又一年地苦苦期盼着东南方向能带来丰收的希望,那遥远的东南天边,云涛烟浪层层叠叠,我的梦始终萦绕在那江南水乡,那片充满诗意与希望的地方。
释义
“浮生飘泊亦何恨”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漂泊不定的无奈接受,但并未因此而生怨恨;“年丰苦盼东南天”则揭示了诗人对农业丰收的渴望,以及对东南方向(通常指江南地区)的深切期盼,那里往往代表着富饶与希望。
赏析
此诗以“浮生飘泊”开篇,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深刻体悟,诗人并未沉溺于自怜自艾之中,而是转而表达对丰收的期盼,这种期盼不仅是对物质生活的渴望,更是对精神家园的向往,诗中“云涛烟浪千重远,梦绕江南水云间”两句,以景寓情,将诗人的思绪引向遥远的江南,那里不仅是地理上的远方,更是心灵的归宿,整首诗情感深沉而不失希望,语言质朴而富有韵味,展现了罗隐诗歌的独特魅力。
创作背景
虽然此诗为虚构之作,但若将其置于罗隐所处的晚唐社会背景之下,可以想象,那是一个战乱频仍、民生凋敝的时代,罗隐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他的诗作往往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民心声,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自己“浮生飘泊”的生涯,以及对“年丰”的期盼,表达了对社会动荡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对江南的描绘,也寄托了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