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悯农
唐·李绅
春种一粒谷,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今春江南苦不雨,行人道路面焦土。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虽然“今春江南苦不雨,行人道路面焦土”这一联常被单独引用或误认为是某首独立诗的句子,但实际上它出自李绅的《悯农》二首之一,且原诗中此句前后还有其他内容,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诗篇,为便于解析,这里保留了整首诗的内容,但主要聚焦于您提供的关键词所在的联句。)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绅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唐朝中期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他出身寒微,早年曾游历四方,后通过科举入仕,历任多职,官至宰相,李绅的诗作以反映社会现实、同情农民疾苦著称,其《悯农》二首尤为流传广泛,深受后人赞誉。
译文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今年春天江南地区干旱少雨,道路上尘土飞扬,土地干裂。
正午时分,农民还在田里锄草,汗水滴落到禾苗下的泥土中。
谁知道我们盘中的食物,每一粒都凝聚着农民的辛苦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农民耕作的艰辛和粮食生产的艰辛,以及江南地区因干旱导致的土地荒芜,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农民生活的苦难和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压迫,特别是“今春江南苦不雨,行人道路面焦土”一句,生动描绘了干旱给农民带来的灾难性影响,表达了诗人对农民深切的同情。
赏析
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生动的形象,深刻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诗人通过对比丰收的景象与农民饿死的悲剧,以及干旱带来的灾难,强烈地表达了对农民命运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诗人也通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警句,提醒人们珍惜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
创作背景
李绅生活在唐朝中期,这是一个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农民生活日益困苦的时代,他出身贫寒,对农民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会和同情,在仕途上,李绅虽然一度位高权重,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民间疾苦的关注和关怀,这首《悯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它不仅是诗人对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通过这首诗,李绅表达了自己对农民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强烈不满,同时也寄托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