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过梵唱度云寺
唐·皎然
梵唱度云寺隔水,橹声破烟人过溪。
松风清韵远相送,山月幽光照独栖。
林静夜寒花未发,水香风暖鸟初啼。
何须更问归期日,从此逍遥不羡稽。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著名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是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十世孙,早年曾从事儒学,后出家为僧,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名士多有交往,皎然的诗歌创作成就颇高,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和宗教诗,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梵音从隔水的云寺中传来,船橹划破烟雾,有人渡过小溪,松林间的清风送来悠远的韵律,山间的明月静静地照耀着我独自栖息的地方,树林寂静,夜寒花未开放,水面上飘来的香气和温暖的风中,鸟儿开始啼叫,何必再问归期何时,从此逍遥自在,不再羡慕世俗的羁绊。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探访梵唱度云寺途中的所见所感,通过梵唱、橹声、松风、山月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宁静致远的意境,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禅意的画面,首联“梵唱度云寺隔水,橹声破烟人过溪”以梵唱和橹声为引子,将读者带入一个超凡脱俗的世界,颔联“松风清韵远相送,山月幽光照独栖”通过松风和山月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的孤独,颈联“林静夜寒花未发,水香风暖鸟初啼”则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尾联“何须更问归期日,从此逍遥不羡稽”则表达了诗人对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羁绊的超越。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皎然游历山水、探访寺庙期间,作为一位诗僧,皎然对自然和宗教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探访梵唱度云寺的过程中,他被周围的自然美景和宗教氛围所感染,触发了创作灵感,写下了这首充满禅意的诗歌,通过这首诗,皎然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宗教的热爱,以及对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士大夫追求精神自由和超脱世俗的普遍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