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说衡阳南去路,秋深无雁寄书来。的解释

春秋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湘南逢雁

唐·韦应物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楚客苍茫去,烟波江上哀。

见说衡阳南去路,秋深无雁寄书来。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他的诗作以描写山水田园生活著称,风格清新淡雅,情感细腻深沉,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韦应物的诗歌不仅反映了他的个人情感和生活态度,也体现了唐代中期士人追求自然、向往闲适生活的风尚。

译文

江水静谧,潮水刚刚退去,树林昏暗,瘴气弥漫无法散去。

我这个漂泊的楚地旅人,茫茫然地离去,望着烟波浩渺的江面,心中满是哀愁。

听说在衡阳以南的路上,秋天深了,连大雁也不再飞来,无法为我寄送书信。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湘南偶遇大雁时的孤寂与哀愁,首联通过“江静”与“林昏”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压抑的氛围,颔联以“楚客”自喻,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孤独感,颈联和尾联则通过“见说衡阳南去路,秋深无雁寄书来”的叙述,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无法与家人通信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景寓情,情景交融,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首联的“江静”与“林昏”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迷茫,颔联的“楚客苍茫去”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漂泊之感,颈联和尾联通过大雁这一意象,将诗人的思乡之情推向高潮,大雁本是传递书信的象征,但在衡阳以南的路上,秋天深了,连大雁也不再飞来,这无疑加深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奈,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中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韦应物在贬谪途中,途径湘南时所作,当时,韦应物因仕途不顺,被贬至偏远之地,心中充满了孤独与哀愁,在湘南偶遇大雁,触发了他的思乡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湘南逢雁》,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也反映了唐代中期士人在政治动荡中漂泊异乡、无法归乡的无奈与哀愁。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