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发卒开阴宅,千车送葬城南陌。全诗是什么?

春秋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古墓

唐·白居易

荒垄无行路,偏傍一林幽。

当时发卒开阴宅,千车送葬城南陌。

石椁铜棺葬黄泉,黄泉应是无啼哭。

子孙尽作灰尘去,唯有青山伴白骨。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诗歌理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

译文

荒凉的坟墓前没有道路,它孤零零地偏倚在一片幽深的树林旁,想当年,为了开凿这座阴宅,动用了大批士兵,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千辆车子从城南的大道一直排到墓地,他们用石椁铜棺将死者葬入黄泉之下,想必在那阴间,死者不会再有啼哭之声,如今那些子孙后代都已化作灰尘,只有青山依旧陪伴着白骨。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古墓的荒凉景象,并回忆了当年送葬时的盛况,通过对比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诗人表达了对生死无常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赏析

这首诗以古墓为题材,通过描绘古墓的荒凉景象和回忆送葬时的盛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用“荒垄无行路,偏傍一林幽”来描绘古墓的荒凉和孤寂,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而“当时发卒开阴宅,千车送葬城南陌”则生动地再现了当年送葬时的盛况,与古墓的荒凉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引人深思。

诗人通过“子孙尽作灰尘去,唯有青山伴白骨”的感慨,表达了对生死无常的深刻认识,这种认识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深远,具有更强的哲理性和思想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白居易对生死无常的深刻感悟有关,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将个人的情感体验融入到诗歌创作中,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尤为强烈,白居易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生死无常的深刻认识和对人生的思考,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于丧葬文化的重视和对于生死的敬畏之情。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