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扫空凡木
唐·皎然
世间生列俱扫空,况复戏弄冕与轩。
秋入洞庭波渺渺,雨收云梦水漫漫。
闲居日与道为侣,静坐夜将禅共言。
不向人间争宠辱,只将心事付沙鸥。
作者及朝代
作者:皎然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皎然是唐代著名的诗僧,俗姓谢,字清昼,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他是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十世孙,早年曾从事儒学,后出家为僧,与韦应物、刘禹锡、颜真卿等有交往,皎然的诗歌创作以山水田园诗为主,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明快,在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定地位,他的诗作多表现佛教思想,同时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士大夫的闲适生活和审美情趣。
译文
世间的名利地位都被我扫空,更何况是那些戏弄权贵的冠冕和车驾呢?秋天来临,洞庭湖水波浩渺,雨过天晴后,云梦泽的水也显得无边无际,我闲居在家,每天与道义为伴,夜晚静坐时则与禅理共谈,我不向人间争宠夺利,只将心事寄托给那沙洲上的鸥鸟。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然山水的热爱,首句“世间生列俱扫空”直接点明主题,表明诗人对世间名利地位的彻底抛弃,次句“况复戏弄冕与轩”进一步强调了对权贵和世俗的厌恶,接下来两句描绘了洞庭湖和云梦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赞美,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的心境,表明他不愿与人争宠夺利,只愿将心事寄托于自然之中。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和简练明快的风格,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然山水的热爱,诗人通过描绘洞庭湖和云梦泽的自然风光,营造了一种宁静、淡泊的氛围,进一步突出了自己的心境,诗人也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对权贵和世俗的厌恶和批判,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皎然的佛教信仰和人生经历有关,作为一位诗僧,皎然对佛教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脱,对世俗名利持有一种淡泊的态度,皎然也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和变迁,对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彻底抛弃和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的标题和关键词“世间生列俱扫空,况复戏弄冕与轩”在诗中得到了体现,但整首诗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刻,需要全面理解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