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南越望海
唐·曹松
河山两戒南越门,群峰到海如云屯。
长风驱浪势难回,昼夜潮声吼地喧。
万里烟波接天际,千年古迹入尘喧。
登高望远心旷达,一片苍茫入眼帘。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曹松虽为唐代诗人,但此诗并非其真实作品。)
作者简介
曹松,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潜山)人,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频死后,流落江湖,无所依归,光化四年(901年)中进士,年已七十余,特授校书郎而卒,曹松工诗,风格似贾岛,工于铸字炼句,因他生活在晚唐社会动荡时期,其诗多写乱离之苦,颇有现实内容,有诗集《曹梦徵集》传世。
译文
山河如两条界线守护着南越的大门,群山连绵不绝一直延伸到海边,仿佛云朵聚集,强劲的风浪被长风驱使着,其势头难以回转,昼夜之间,潮水的轰鸣声如同雷鸣般震撼着大地,万里烟波浩渺,与天边相接,千年的古迹在尘世的喧嚣中若隐若现,登上高处远远望去,心胸变得开阔豁达,眼前是一片苍茫的景象。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南越地区的壮丽山河与海洋景观,首联“河山两戒南越门,群峰到海如云屯”以宏大的笔触勾勒出山河的壮丽与群峰的密集;颔联“长风驱浪势难回,昼夜潮声吼地喧”则通过描绘风浪与潮声,展现了海洋的磅礴与力量;颈联“万里烟波接天际,千年古迹入尘喧”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相结合,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沧桑;尾联“登高望远心旷达,一片苍茫入眼帘”则通过登高望远的动作,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豁达与对苍茫世界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南越地区的自然美景与人文景观,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历史的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与生动的比喻,如“群峰到海如云屯”、“长风驱浪势难回”等,使得诗歌画面感强烈,富有感染力,诗人通过登高望远的动作,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豁达与对世界的深刻认识,使得诗歌在表达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虽然此诗为虚构作品,但我们可以假设其创作背景为晚唐时期,晚唐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诗人曹松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内心充满了对现实的无奈与对未来的迷茫,他通过描绘南越地区的壮丽山河与海洋景观,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对宁静生活的渴望,诗中也蕴含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与对人生的思考,反映了晚唐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普遍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