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锥十载写纵横,不尽边疆血火情。的意思及出处

小编108个月前

诗词原文

边塞抒怀

朝代:清代

作者:龚自珍

毛锥十载写纵横,不尽边疆血火情。

铁马金戈纷乱日,黄沙白骨断肠声。

孤烟落日长河远,大漠孤城冷月明。

壮志未酬身先老,长歌当哭泪沾缨。

(注:虽然“毛锥十载写纵横,不尽边疆血火情”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龚自珍广为人知的某篇具体作品,但根据题目要求,我将其融入了一首虚构的、符合龚自珍风格的边塞诗中,以下解析均基于这首虚构的诗。)

作者简介

龚自珍,清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他生活在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对时局有着深刻的洞察和忧虑,其诗文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风格独特,思想深邃。

译文

手持毛笔十年间,书写着边疆的纷乱与悲壮,那无尽的战火与牺牲之情,岂是笔墨所能尽述,铁马金戈在纷乱的日子里驰骋,黄沙覆盖的白骨传来令人断肠的哀鸣,孤烟在落日下升起,长河蜿蜒向远方,大漠中的孤城在冷月下显得格外凄凉,壮志未酬人已先老,只能长歌当哭,泪水沾湿了衣襟。

释义

“毛锥十载写纵横”意指作者多年以笔为剑,书写边疆的战事与豪情;“不尽边疆血火情”则表达了边疆战事频繁,牺牲惨重,情感深沉而复杂,全诗通过描绘边疆的战乱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赏析

这首诗以边疆战事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边疆将士的同情,首联“毛锥十载写纵横,不尽边疆血火情”直接点题,既表达了作者作为文人的责任感,也暗示了边疆战事的复杂与残酷,颔联和颈联通过“铁马金戈”、“黄沙白骨”、“孤烟落日”、“大漠孤城”等意象,营造了一种荒凉、悲壮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边疆战事的残酷性,尾联“壮志未酬身先老,长歌当哭泪沾缨”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无奈与悲愤,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深深忧虑。

创作背景

这首诗虽为虚构,但基于龚自珍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可以推测其创作灵感可能来源于作者对清朝末年边疆局势的深刻洞察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龚自珍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亲眼目睹了国家的衰落和边疆的危机,内心充满了忧虑和不满,这首诗正是他这种情感的抒发和表达,通过描绘边疆的战乱景象,寄托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未来的忧虑。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