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闻蝉
唐·雍陶
高树蝉声入晚秋,
沙岸闻吟看不见。
一催衰鬓经年白,
每先秋节报人秋。
作者及朝代
雍陶,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国钧,成都人(今四川成都市),工于词赋,有《唐志集》五卷传世,他的诗歌清新自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情感,尤其擅长以景寓情,通过自然景象抒发内心的感慨。
作者简介
雍陶是唐代中晚期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他的诗作在当时就广受好评,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虽然他的生平事迹记载不多,但从他的诗歌中可以感受到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
译文
高高的树上传来蝉鸣声,预示着晚秋的到来。
在沙岸上听到蝉吟,却看不见它的身影。
这蝉鸣声催促着我的衰老,使我的鬓发一年比一年白。
它总是在秋天来临之前就向人们报告秋天的消息。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蝉鸣声,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岁月无情的感慨,蝉鸣声在晚秋时节响起,预示着秋天的到来,而诗人却只能在沙岸上听到声音,却看不见蝉的身影,这种“看不见”的蝉鸣,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无奈,蝉鸣声也催促着诗人的衰老,使他的鬓发一年比一年白,更加深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蝉鸣声为线索,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首句“高树蝉声入晚秋”直接点明了时间和地点,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次句“沙岸闻吟看不见”则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对比,突出了蝉鸣声的神秘和不可捉摸,后两句“一催衰鬓经年白,每先秋节报人秋”则进一步升华了主题,将蝉鸣声与人生的衰老和秋天的到来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和时光易逝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雍陶生活在唐代中晚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诗人可能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时光的易逝,从而产生了对蝉鸣声的深刻感悟,蝉鸣声作为秋天的象征,也触发了诗人对秋天的思考和感慨,从而创作出了这首富有哲理和情感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