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牡丹叹
唐·李商隐
一树牡丹枝半萎,椒浆香玉与招魂。
可怜国色天香貌,零落成泥碾作尘。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歌往往有较深的象征意义,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
译文:
一棵牡丹树上,枝条已经半枯萎了,我用椒浆(一种香酒)和香玉(比喻珍贵之物)来祭奠、招魂,试图挽回它的生机,可惜这曾经国色天香、美丽动人的牡丹,如今却零落成泥,被践踏成尘埃。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牡丹的凋零,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和哀叹,牡丹作为国花,象征着富贵和美丽,但在这里却遭遇了不幸,枝条枯萎,最终零落成泥,诗人用椒浆和香玉来招魂,试图挽救牡丹的生命,但最终还是无法改变它的命运。
赏析:
这首诗以牡丹为题,却不仅仅是在写牡丹,诗人通过牡丹的凋零,寄托了自己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深深哀叹,牡丹的国色天香、美丽动人,与它的零落成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惜之情,诗人用椒浆和香玉来招魂,也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不舍,整首诗构思巧妙,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商隐的个人经历有关,他生活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作为一位有才华的诗人,李商隐虽然有着满腔的热情和抱负,但却无法施展才华,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可能对美好事物的消逝有着更加深刻的感受,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牡丹的凋零,寄托了自己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哀叹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也可能是在借牡丹之口,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和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