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物形容劳颂笔,浪云无象岂其然。出自哪首诗?

小编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观画

宋·苏轼

体物形容劳颂笔,浪云无象岂其然。

细观毫发知工力,若论高风与盛年。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文学成就极高,其诗词文赋均有极高造诣,且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对后世影响深远,他还是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其书法自然流畅,富有创新精神。

译文

在描绘物象时,画家们不辞辛劳地运用笔墨去形容刻画,如果说绘画只是随意涂抹没有形象可言,那又怎会是这样呢?仔细观察画中的每一根毫发,都能感受到画家的深厚功力和用心,但若要谈论画家的高超技艺和创作时的盛年风采,则更是难以言表。

释义

“体物形容劳颂笔”意指画家在描绘物象时,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笔墨去刻画和形容;“浪云无象岂其然”则是对那些认为绘画只是随意涂抹、没有形象可言的观点的反驳;“细观毫发知工力”强调通过仔细观察画中的细节,可以感受到画家的深厚功力和用心;“若论高风与盛年”则是对画家高超技艺和创作盛年的赞美。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对绘画艺术的深刻理解和赞美,首句“体物形容劳颂笔”直接点出了画家在创作过程中的辛劳和用心,强调了绘画艺术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次句“浪云无象岂其然”则是对那些轻视绘画艺术、认为其只是随意涂抹的观点的反驳,体现了苏轼对绘画艺术的尊重,后两句“细观毫发知工力,若论高风与盛年”则进一步通过细节描写和赞美画家的技艺和风采,展现了苏轼对绘画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热爱,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既表达了对绘画艺术的赞美,也体现了苏轼作为文学大家的深厚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观看一幅画作后所写,苏轼一生热爱艺术,对绘画有着深厚的兴趣和独到的见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在一次文人雅集中,苏轼观赏了一幅画作后,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通过这首诗,苏轼表达了自己对绘画艺术的深刻理解和赞美,同时也展现了自己作为文学大家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敏锐的艺术洞察力。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在流传过程中可能有所改动或删减,但根据现有的资料和文献记载,以上解析应能较为准确地反映苏轼的原意和创作背景。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