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杂诗
唐·张籍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不辞小妇闺中苦,愿作山龙藻火裳。
(注:“不辞小妇闺中苦,愿作山龙藻火裳”并非张籍原句,此处为创作示例,融合了古典意象进行构想,张籍原诗中并无此句,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这句诗所蕴含的情感与意象进行。)
作者简介
张籍,唐代著名诗人,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他生于唐代宗大历初年(约766年),卒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张籍的诗歌多写现实生活,同情人民疾苦,风格平易近人,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他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译文
你问我何时归家,我却没有确定的归期,巴山夜雨绵绵,秋池水涨满了思念,我不畏惧妻子在闺中的孤独与辛苦,只愿化作那山龙身上的华丽衣裳,虽身处高远,却心系家园。
释义
“不辞小妇闺中苦”表达了诗人对家中妻子的深情与愧疚,即使知道她在闺中承受孤独与等待的痛苦,也愿意为了更远大的理想或责任而离开。“愿作山龙藻火裳”则是一种象征,山龙与藻火都是古代帝王服饰上的图案,象征着尊贵与权力,这里诗人以此表达自己愿意为了国家、为了理想而献身,即使那意味着要远离家庭,承受分离之苦。
赏析
这句诗通过对比与象征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世界,他对家中的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思念与愧疚;他又有着更为宏大的理想与抱负,愿意为了这些理想而牺牲个人的幸福,这种矛盾与冲突,使得诗句充满了张力与感染力,诗中的“山龙藻火裳”也富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增添了诗句的意蕴与美感。
创作背景
虽然这句诗并非张籍原句,但我们可以构想一个创作背景:在唐代,许多文人墨客都怀揣着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们或远离家乡,或投身仕途,为了国家的繁荣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可能因某种原因(如仕途不顺、战乱频仍等)而暂时无法归家,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深情与壮志的诗篇,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这首构想中的古诗通过“不辞小妇闺中苦,愿作山龙藻火裳”这一富有象征意义的诗句,展现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世界与崇高的理想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审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