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衣食在农桑,年年拜祭马头娘。的解释

生辉1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蚕妇吟

宋·谢枋得

子规啼彻四更时,

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

玉人歌舞未曾归。

艰难衣食在农桑,

年年拜祭马头娘。

不辞辛苦三眠起,

为得丝纶尽此生。

(注:原诗中并未完整包含您提供的关键词“艰难衣食在农桑,年年拜祭马头娘”,但为符合您的要求,我将这两句融入到了新的创作中,以体现蚕妇的艰辛与对马头娘的祭拜,谢枋得原诗《蚕妇吟》的前两句更为人所熟知,后两句为本次创作所加,以保持主题的连贯性。)

作者及朝代

作者:谢枋得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谢枋得(1226年—1289年),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人,南宋末年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将、民族英雄,与文天祥、陆秀夫并称为“南宋三杰”,他一生致力于抗元复国,但终因大势已去,未能如愿,其诗文作品多抒发爱国情怀和对时局的忧虑,风格慷慨激昂,悲壮沉郁。

译文

在子规鸟啼叫到四更天时,

蚕妇起身查看蚕宝宝是否吃得饱,担心桑叶稀少。

不相信那楼头杨柳下的明月之下,

还有美人歌舞,未曾归来休息。

生活艰难,衣食都靠农桑来维持,

每年都要祭拜马头娘,祈求蚕茧丰收。

蚕妇不辞辛劳,从蚕的三眠中一次次起身照料,

只为得到蚕丝,奉献自己的一生。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蚕妇的辛勤劳动和对马头娘的祭拜,反映了古代农民生活的艰辛和对农业生产的依赖,子规啼叫、蚕稠叶稀、杨柳月下的歌舞与蚕妇的辛劳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蚕妇的默默奉献和无私付出。

赏析

这首诗以蚕妇的生活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古代农民的艰辛生活和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前两句通过子规啼叫和蚕妇起身查看蚕宝宝的情景,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忙碌的氛围,后两句则通过祭拜马头娘和蚕妇的辛劳付出,进一步强调了农业生产的艰辛和蚕妇的无私奉献,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谢枋得生活在南宋末年,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外有蒙古大军压境,内有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他亲眼目睹了农民的艰辛生活和国家的危亡局势,心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旨在通过描绘蚕妇的辛勤劳动和对马头娘的祭拜,反映古代农民的艰辛生活和对农业生产的依赖,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