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蚕妇
宋·谢枋得
三眠过后桑树稀,称来银茧缫为丝。
织成云锦天机样,辛苦花间一蛹儿。
作者及朝代
作者:谢枋得(1226年—1289年)
朝代:南宋末年
作者简介
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江西弋阳人,南宋末年文学家、爱国诗人,他为人豪爽,性格耿直,曾力抗元兵,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兵强制送往大都(今北京),坚贞不屈,绝食而死,谢枋得的诗文多抒发忧国之思和亡国之痛,风格悲壮苍凉,有《叠山集》传世。
译文
经过了三次蜕皮(三眠)之后,桑树的叶子已经变得稀疏,蚕儿们吐出的银白色茧子被称量后,用来缫制成丝,这些丝织成了如同天上云彩般美丽的锦缎,而这一切的辛劳,都源自那花间小小的蚕蛹。
释义
本诗通过描述蚕的生长过程及其对人类社会的贡献,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赞美,诗中“三眠”指蚕的三次蜕皮,“银茧”形容蚕茧的洁白,“缫为丝”则是将蚕茧煮沸抽丝的过程,最后一句“辛苦花间一蛹儿”以蚕蛹的辛劳,隐喻了所有辛勤劳动的人民。
赏析
这首诗以蚕妇的生活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蚕的生长、吐丝、织锦的全过程,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辛勤与伟大,诗人用“三眠过后桑树稀”一句,既描绘了蚕的生长周期,又暗示了蚕妇为养蚕而不断采摘桑叶的艰辛,而“称来银茧缫为丝”一句,则直接展示了蚕茧的价值转换过程,强调了蚕妇劳动的成果,最后两句“织成云锦天机样,辛苦花间一蛹儿”则将蚕的辛劳与织成的美丽锦缎形成鲜明对比,深刻揭示了劳动创造美的主题。
创作背景
谢枋得生活在南宋末年,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外有元兵压境,内有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诗人通过描写蚕妇的辛劳,实际上是在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价值的肯定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鼓励人们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