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游西山
宋·王安石
长年不踏城郊土,不道西山尔许青。
万木长随流水去,百花常送晓风迎。
幽深小径通何处,寂静禅房闻诵经。
此景此情何处有,人间难得几回行。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王安石虽有多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作,但本诗内容并非出自其真实作品集中。)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他主张变法革新,以富国强兵为目标,推行了一系列新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文学上,他擅长诗文,风格独特,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译文
多年未曾踏足城郊的土地,未曾料到西山的景色竟如此青翠欲滴,茂密的树木随着流水远去,绚烂的百花在晨风中摇曳相迎,幽静深远的小径通向何方?寂静的禅房里传来诵经的声音,这样的景色和心情哪里还能找到?在人世间又能有几次机会来欣赏呢?
释义
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多年未至城郊,对西山美景的惊喜发现,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诗中通过“万木长随流水去,百花常送晓风迎”等句,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以及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喜悦,通过“寂静禅房闻诵经”一句,又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寄托的情怀。
赏析
本诗以“长年不踏城郊土,不道西山尔许青”开篇,既点明了诗人久未出游的背景,又巧妙地引出了对西山美景的赞叹,随后,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西山的自然风光和禅意氛围,营造出一种宁静、清幽的意境,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又透露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怀。
创作背景
(虚构)此诗假设为王安石在变法失败、仕途受挫后,心情抑郁之时所作,在远离政治斗争的喧嚣后,诗人选择游历山水,以寻求心灵的慰藉,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踏入了久违的城郊,发现了西山这片青翠欲滴的净土,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喜悦和感慨,他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描绘西山美景、抒发内心情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