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次韵孔毅父集古人句见赠五首·其一
宋·苏轼
当时惟有胶西相,
不向平津合里来。
自此闭门方著书,
可怜清议未尘埃。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传世。
译文
那时只有胶西州的州相(指苏轼自己),
不曾前往平津侯的府邸(指不依附权贵)。
从此以后闭门著书立说,
可惜那些清正的议论还未被世俗尘埃所掩埋。
释义
这首诗是苏轼次韵孔毅父(孔平仲)所作,诗中表达了自己不依附权贵、坚持自我、闭门著书的志向和情怀。“胶西相”是苏轼曾任的官职,指他在密州(今山东诸城)等地任职时的身份。“平津”指西汉丞相平津侯公孙弘,这里借指权贵之门。“合里来”即前来依附之意。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展现了苏轼不随波逐流、坚守节操的高尚品质,首句“当时惟有胶西相”点明了自己的身份和立场,次句“不向平津合里来”则直接表达了自己不依附权贵的决心,后两句“自此闭门方著书,可怜清议未尘埃”则进一步说明了自己闭门著书、坚守清议的志向和情怀,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既表达了对权贵的蔑视和拒绝,又展现了对自我价值和理想的坚守和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北宋时期所作,具体创作时间已难以考证,当时苏轼在政治上遭遇了一些挫折和困境,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相反,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立场和志向,选择了闭门著书、坚守清议的道路,这首诗就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出来的,表达了自己不依附权贵、坚持自我、追求真理的坚定信念和崇高情怀,这首诗也反映了苏轼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