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古诗出自元代诗人周伯琦的《纪事》,以下是按照您的要求生成的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纪事
元·周伯琦
班班只忆汉彤庭,用夏那知变夷俗。
四海为家天子圣,百年无事海宇宁。
边烽遥映甘泉火,胡骑纷驰细柳营。
今日只应歌圣德,何须惆怅忆升平。
作者简介:
周伯琦(1298年—1369年),字伯温,号玉雪坡真逸,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元朝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自幼随父宦游京师,入国学为上舍生,延祐二年(1315年)进士,授将仕郎、集贤殿正字,转翰林修撰,至治元年(1321年),出任南海县尹,泰定元年(1324年),召为国子助教,迁博士,又迁司业,至顺元年(1330年),任江浙儒学提举,未行,改授翰林待制,迁国子祭酒,元统元年(1333年),出为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后历任浙西肃政廉访司佥事、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参知政事等职,至正十六年(1356年),张士诚占领平江路,周伯琦避居嘉兴鸳鸯湖,至正二十九年(1369年),卒于家,享年七十二岁,周伯琦博学工文章,擅书法,精绘画,有《近光集》《扈从集》《玉雪坡诗稿》等传世。
译文:
(我)只记得汉朝那辉煌的宫廷,哪里知道中原的习俗已经变成了夷狄的风俗。(天下一统,天子圣明,百年来国家安宁无事,边疆的烽火遥映着甘泉宫的火光,胡人的骑兵纷纷奔驰到细柳营,今天只应该歌颂天子的圣德,哪里还需要惆怅地回忆过去的升平岁月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汉朝的辉煌与元朝的现状,表达了诗人对元朝统一、天子圣明、国家安宁的赞美,同时也透露出对中原习俗被夷狄风俗所影响的感慨,诗中“班班只忆汉彤庭”一句,表达了对汉朝宫廷的怀念;“用夏那知变夷俗”则暗示了中原习俗的变化;“四海为家天子圣,百年无事海宇宁”则是对元朝统一和天子圣明的赞美;“边烽遥映甘泉火,胡骑纷驰细柳营”则描绘了边疆的紧张局势;“今日只应歌圣德,何须惆怅忆升平”则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肯定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对元朝统一和天子圣明的赞美,同时也透露出对中原习俗变化的感慨,诗中“班班只忆汉彤庭”与“用夏那知变夷俗”的对比,既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也暗示了时代的变迁,而“四海为家天子圣,百年无事海宇宁”则是对元朝统一和天子圣明的直接赞美,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肯定,最后两句“今日只应歌圣德,何须惆怅忆升平”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和对现实的积极评价,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元朝时期的政治形势和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元朝时期,虽然实现了统一,但边疆地区仍然存在着不安定的因素,由于元朝统治者是蒙古族,他们的文化和习俗与中原地区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也导致了中原习俗的变化,诗人周伯琦作为一位博学多才的文人,对这些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感受,他在这首诗中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元朝统一和天子圣明的赞美,同时也透露出对中原习俗变化的感慨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希望以上解析能够满足您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