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杜老忧民艰,愿得广厦千万间。全诗是什么?

春秋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很少,长夜难熬,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晚年生活的一个片段,通过茅屋被秋风吹破,群童抱茅,屋漏床湿,长夜难眠等情节,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更是表达了诗人希望天下贫寒之士都能得到庇护,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赏析

这首诗在结构上层层推进,由小及大,由个人遭遇扩展到社会现实,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破,生活困苦,进而联想到天下贫寒之士的艰难处境,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全诗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八月,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巴陵(今湖南岳阳),公元760年(上元元年)冬天,杜甫由岳阳到长沙,又由长沙到衡州,又复折回潭州(今湖南长沙),公元761年(上元二年)春,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上元二年(761)八月,成都一带发生了一场不小的动乱,杜甫的草堂刚刚落成,就被狂暴的秋风掀翻屋顶,大雨淋漓,屋漏床湿,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