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兵车行
唐·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其中关键句:
谁怜路有冻死骨,旬日委弃无人收。
(注:虽然“谁怜路有冻死骨”并非直接连续出现“旬日委弃无人收”,但整首诗中表达了相似的悲惨景象,且“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与“旬日委弃无人收”意境相近,反映了战争带来的凄凉与无人收拾的惨状。)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兵车辚辚,战马萧萧,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什么事情,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纵然到了四十岁还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去的时候里长给士兵束发戴帽,他们回来时头发已经白了还要戍守边疆,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千村万寨野草丛生荆棘遍地,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里的庄稼也是东倒西歪不成行,更何况秦地的士兵耐苦战斗,被驱使与鸡狗没有分别。
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生下女孩还能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啾啾地哭叫。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士兵出征、家人送别、战场惨状以及战后凄凉等场景,深刻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政策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赏析
《兵车行》是杜甫创作的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叙事诗,全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人物对话,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诗人以满腔的悲愤,控诉了唐玄宗穷兵黩武的开边政策,对造成无数生灵涂炭的罪恶行径进行了有力的鞭挞,诗中“谁怜路有冻死骨,旬日委弃无人收”(虽非直接连续,但意境相近)等句,深刻揭示了战争带来的凄凉与悲惨,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创作背景
《兵车行》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十月,当时唐王朝对西南的少数民族不断用兵,许多人被征召入伍,押送长安,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途中,看到这样一幕幕凄惨的情景,就创作了这首传诵千古的诗歌,这首诗通过描述士兵出征、家人送别、战场惨状以及战后凄凉等场景,深刻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政策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