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城日暮少人行,茅檐几处炊烟绝。的解释

春秋87个月前

这首诗词出自唐代诗人刘沧的《秋日望西阳》,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秋日望西阳

唐 刘沧

古木苍苔坠几层,行人一望旅魂惊。

荒城日暮少人行,茅檐几处炊烟绝。

栖鸦数点寒林静,远水连天暮霭凝。

此地从来可寓目,何须惆怅忆秦京。

作者简介

刘沧,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蕴灵,鲁人(今山东境内),大中八年(公元854年)进士,官华原尉,迁龙门令,诗风与贾岛相近,工于炼字,喜写荒凉、萧瑟之景,多抒发悲秋、怀古及身世之感,有集三卷,今传。

译文

古老的树木上覆盖着厚厚的苍苔,层层叠叠,行人远远望去,心中不禁涌起旅途的惊悸,荒凉的城池在日暮时分显得格外冷清,几乎看不到行人,几处简陋的茅屋上,炊烟也已断绝,寒冷的树林中栖息着几点乌鸦,显得格外寂静,远处的河水与天空相连,傍晚的雾霭凝聚不散,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可以让人驻足观赏的,又何必惆怅地怀念京都长安呢?

释义

此诗描绘了秋日傍晚时分一座荒凉城池的景象,通过古木、苍苔、荒城、日暮、少人行、茅檐、炊烟绝、栖鸦、寒林、远水、暮霭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荒凉景象的感慨以及对过往岁月的怀念。

赏析

此诗以秋日傍晚的荒凉城池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境遇的深沉思考,首联以古木、苍苔开篇,奠定了全诗荒凉、萧瑟的基调;颔联通过“荒城日暮少人行,茅檐几处炊烟绝”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城池的荒凉和冷清;颈联则以栖鸦、寒林、远水、暮霭等意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尾联则以“此地从来可寓目,何须惆怅忆秦京”作结,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色的欣赏和对过往岁月的释怀,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已难以详考,但从诗中流露出的荒凉、萧瑟之感以及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来看,可以推测此诗可能作于诗人仕途不顺、身处异乡之时,诗人通过描绘秋日傍晚的荒凉城池景象,寄托了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深沉思考和对过往岁月的无限怀念,诗中也透露出一种豁达和释怀的态度,表明诗人在面对困境时能够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和乐观的精神。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