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寺怀居病即栖,声迹相怜不相昵。全诗是什么?

春秋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病中思旧

唐·刘沧

萧寺怀居病即栖,声迹相怜不相昵。

空庭月色侵帘冷,满地花阴映户低。

旧友几回思共醉,故人何处望归期。

病中愁绪无人解,独坐孤灯听夜啼。

作者简介

刘沧,唐代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字蕴灵,鲁人(今山东一带),他的诗作多抒发个人情感与人生感慨,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虽然不如李白、杜甫等大家广为人知,但在唐代诗坛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译文

在萧条的寺庙里,因病而栖身;彼此的声音和踪迹虽然相互怜惜,却不能亲密无间,空旷的庭院中,月色侵入帘幕带来寒意;满地的花影映照在门户之下,显得格外低沉,多少次回想起与旧友共醉的时光,却不知故人何时能归来,病中的愁绪无人能解,只能独自坐在孤灯下,聆听夜里的啼声。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病中对旧友的深深思念和孤独无助的情感,首联“萧寺怀居病即栖,声迹相怜不相昵”点明了诗人因病栖身于萧条的寺庙中,与旧友虽然相互怜惜,却因各种原因不能亲密相聚,颔联和颈联通过描绘空庭月色、满地花阴等景象,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旧友的思念,尾联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病中愁绪无人理解的苦闷。

赏析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深沉而细腻,通过描绘病中的孤寂和对旧友的思念,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在景物描写上,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月色、花影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清冷而低沉的氛围,与诗人内心的情感相呼应,诗人在用词上也十分讲究,如“萧寺”、“空庭”、“孤灯”等词语,都带有一种孤独、凄凉的意味,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关,在唐代晚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可能因战乱或仕途不顺等原因而流落他乡,因病而栖身于萧条的寺庙中,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不禁想起了远方的旧友,心中充满了深深的思念和孤独感,他写下了这首《病中思旧》,以表达自己对旧友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慨。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