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城吹角海天秋,白首黄云相对愁。上一句是什么?

春秋5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戍客望边邑

唐·李颀

孤城吹角海天秋,白首黄云相对愁。

夜静胡笳声欲断,寒灯照尽塞鸿愁。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颀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颀,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713年\~756年),他擅长七言歌行和五言律诗,诗风雄浑奔放,意境深远,尤其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作品常流露出对边疆战士的同情和对国家安宁的渴望,李颀的诗在当时颇受赞誉,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有交往,是唐代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在孤城之上,号角声在秋天的海天之间回荡,白发苍苍的战士望着漫天的黄云,心中充满了愁绪,夜晚静谧,胡笳的声音似乎要断绝,寒冷的灯光下,边塞的大雁也似乎被愁绪所笼罩。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战士在秋日黄昏时分的孤独与愁苦,首句“孤城吹角海天秋”以宏大的场景开篇,点明了时间(秋天)、地点(孤城)和氛围(号角声回荡在海天之间),营造出一种苍凉、孤寂的氛围,次句“白首黄云相对愁”则通过“白首”与“黄云”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战士的苍老与愁苦,后两句“夜静胡笳声欲断,寒灯照尽塞鸿愁”则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愁绪,胡笳声在夜晚的静谧中显得愈发凄凉,而寒灯下的塞鸿也似乎被这种愁绪所感染。

赏析

这首诗以边塞为背景,通过描绘战士在秋日黄昏时分的孤独与愁苦,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战士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安宁的渴望,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对比手法,如“孤城”与“海天”、“白首”与“黄云”等,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更加真挚,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听觉和视觉的描写,使得诗歌的感染力更加强烈,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是唐代边塞诗中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唐代边疆的战乱和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有关,唐代时期,边疆地区时常发生战乱,许多战士被迫远离家乡,长期戍守边疆,这种艰苦的生活和无尽的思念使得战士们心中充满了愁绪和无奈,李颀作为一位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的诗人,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边疆战士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安宁的渴望,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边疆社会的现实状况和诗人的社会责任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