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逍遥咏
宋·宋太宗
至道元无象,洪纤本自齐。
升沈皆定数,祸福岂人迷。
愿公经济有馀暇,适此逍遥廊庙心。
物外烟霞长自在,壶中日月似云林。
作者简介
宋太宗赵炅(939年-997年),宋朝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赵炅,他在位期间,继续推进国家的统一,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改革,促进了宋朝的繁荣,宋太宗不仅是一位政治家,还对文学、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常有诗作传世,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治国理念。
译文
至高无上的道理原本没有固定的形象,大与小、升与降本就自然平等,人生的升降沉浮都是命中注定,祸与福哪里是凡人所能迷惑的,但愿你在处理国家大事之余,能有闲暇时间,来体验这份逍遥自在的心境,如同在廊庙之中也能拥有超脱世俗的宁静,世外的烟霞长久地自在飘荡,壶中的日月仿佛置身于云雾缭绕的树林之中。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和对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首句强调至道的无形无象,万物平等;次句指出人生祸福、升降皆由天定,非人力所能改变;后两句则寄托了对友人(或自己)在繁忙政务之余,能享受心灵自由的期望,以及对超脱尘世生活的美好憧憬。
赏析
此诗以哲理开篇,以逍遥结尾,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境界和豁达的人生态度,诗中“至道元无象”一句,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万物自然和谐,无需人为干预,而“愿公经济有馀暇,适此逍遥廊庙心”则是对友人(或自己)的深切关怀,希望其在繁忙的政务中也能找到内心的宁静与自由,体现了作者的人文关怀和超脱情怀,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有哲理的深度,又有情感的温度,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宋太宗赵炅在位期间,国家虽然相对稳定,但内外事务繁多,作为一国之君,他自然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和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或许在内心深处渴望一种超脱世俗、逍遥自在的生活状态,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创作的,既是对自己治国理念的抒发,也是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通过诗歌,宋太宗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在繁忙政务中寻找内心平静与自由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