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兮伯兮归勿遽,人间旱岁须霖雨。上一句是什么?

生辉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伯兮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变体(含关键词“伯兮伯兮归勿遽,人间旱岁须霖雨”意境融合)

伯兮伯兮归勿遽,人间旱岁须霖雨。

戍边辛劳情难诉,心系家国梦萦缕。

(注:此变体为现代根据原诗意境及关键词创作,非先秦原诗内容。)

作者简介

《伯兮》出自《诗经·卫风》,为先秦时期的民间诗歌,作者佚名,无法确切考证。《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译文

(原诗译文)

我的夫君真威猛,他是邦国的英雄,他手持长殳做前导,为王征战在疆场。

自从夫君东行后,头发散乱如飞蓬,膏脂哪样还缺少?打扮好了为谁容!

盼你回时没盼到,太阳高高已升空,一心想着我夫君,想得头痛也心甘。

哪儿去找忘忧草?种它就在屋北面,一心想着我夫君,使我伤心病恹恹。

(变体译文)

夫君啊夫君归家莫匆忙,人间正如旱年渴望甘霖降。

你在边疆辛劳守卫,我心系家国梦中常相望。

释义

《伯兮》是一首描写妻子思念远征丈夫的诗,诗中通过描写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展现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痛苦和无奈,变体部分则融入了“伯兮伯兮归勿遽,人间旱岁须霖雨”的意象,表达了人们对和平与安宁生活的渴望,以及对英雄人物在关键时刻能够归来拯救苍生的期盼。

赏析

《伯兮》以思妇的口吻来抒发对远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诗中通过“自伯之东,首如飞蓬”等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思妇因思念而憔悴的形象,诗中还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等手法,如“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来比喻思妇对丈夫归来的期盼与失望交织的心情,变体部分则进一步升华了这一主题,将个人的思念之情与社会的期盼相结合,使诗歌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创作背景

《伯兮》的创作背景与先秦时期的战争和社会状况密切相关,在那个时代,战争频繁发生,许多男子被迫离开家乡和亲人,前往边疆征战,这种长期的分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无奈。《伯兮》这首诗的出现,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变体部分则融入了后世人们对和平与安宁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使诗歌具有了跨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