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归隐叹
唐·刘禹锡
渊明彭泽不归去,太史周南方滞留。
世事悠悠何足问,且将心事付沙鸥。
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性和批判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陶渊明在彭泽县任职时,本已决心归隐田园不再回去做官,而太史公(此处可能借指某位史学家或文人,如司马迁,但考虑到“周南”一词,也可能指某位具体的历史人物或虚构形象,寓意其在南方某地滞留)却在南方迟迟未能归来,世间的纷扰繁杂又哪里值得我们去过分关注呢?不如将心中的烦恼和志向都寄托给那自由飞翔的沙鸥吧。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陶渊明与“太史周南”的不同选择,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态度,渊明选择归隐,象征着对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然生活的热爱;而“太史周南”的滞留,则可能暗指诗人或他人因某种原因未能实现归隐的理想,仍被世事所牵绊,最后两句以“世事悠悠何足问,且将心事付沙鸥”作结,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淡然和对自由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传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态度,诗中“渊明彭泽不归去”与“太史周南方滞留”的对比,既突出了陶渊明的高洁品质,也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而“世事悠悠何足问,且将心事付沙鸥”则以一种豁达超脱的心态,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世事的淡然,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刘禹锡个人的仕途经历有关,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在仕途不顺、理想受挫的情况下,他可能对归隐生活产生了向往,同时也对世俗的纷扰感到厌倦,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心境下创作的,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他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态度,也可能寄托了他对某位友人或自己未能实现归隐理想的遗憾和无奈。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历史久远和文献资料的缺乏,对于“太史周南”的具体身份和背景,以及这首诗的确切创作时间和地点等细节问题,已难以考证,但无论如何,这首诗所传达的归隐思想和超脱态度,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