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不兴名教衰,公其一力主张之。的解释

春秋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题学校

宋·陆游

古昔家塾称塾师,授经往往皆名儒。

学校不兴名教衰,公其一力主张之。

诸生横经坐满室,先生拥簪来成群。

愿公力为振颓俗,要使海内皆书声。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著《南唐书》,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等传世。

译文

古代家中的私塾被称为塾师,教授经典的大多都是著名的儒者,如今学校不再兴盛,名教(指儒家礼教)也因此衰落,您(指某位倡导教育的人)是其中极力主张振兴学校的人,学生们手捧经典坐在教室里,老师们也成群结队地前来授课,希望您能够努力振兴这颓废的风俗,让全国都充满读书的声音。

释义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教育衰落的忧虑以及对某位倡导教育者的赞扬,诗中通过对比古代私塾的兴盛与当代学校的衰落,强调了教育对于社会风气和儒家礼教的重要性,也表达了对教育者能够振兴教育的期望。

赏析

陆游的这首诗以教育为主题,通过对比和期望的手法,表达了对教育衰落的忧虑和对教育者的赞扬,诗中“古昔家塾称塾师,授经往往皆名儒”与“学校不兴名教衰”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教育对于社会风气和儒家礼教的重要性。“公其一力主张之”和“愿公力为振颓俗”等句,则表达了对某位倡导教育者的赞扬和期望,整首诗语言平易近人,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创作背景

陆游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往往受到冲击和忽视,陆游作为一位爱国诗人和史学家,深知教育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教育衰落的忧虑和对教育者的赞扬,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教育振兴的期望,这首诗不仅反映了陆游个人的教育观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教育的普遍关注和期待。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