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滞尘寰想洞天,归山不觉已三年。的意思及出处

春秋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归山

唐·刘沧

久滞尘寰想洞天,归山不觉已三年。

松间野径寒云绕,竹里幽窗夜月穿。

远岫晴光浮碧霭,深林曙色染红烟。

此中真意谁能解,唯有孤猿啸暮天。

作者简介

刘沧,唐代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字蕴灵,鲁人(今山东一带),刘沧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以及表达归隐山林、超脱世俗的情怀,他的作品在唐代诗坛上虽不算显赫,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后人所传颂。

译文

长久地滞留在这尘世之中,心中总是向往着那仙境般的洞天福地,当我终于回归山林,竟已不知不觉度过了三年的时光,松林间的野径被寒冷的云雾缭绕,竹丛里的幽窗则有夜月穿透而过,远处的山峦在晴朗的天空下浮现出碧绿的霭气,深林中的晨光则染红了轻烟,这里的真正意境谁能理解呢?只有孤独的猿猴在傍晚的天空下长啸。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归隐山林后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他对尘世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首联“久滞尘寰想洞天,归山不觉已三年”直接点题,表达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和归隐的决心,颔联和颈联则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林间的自然景色,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尾联“此中真意谁能解,唯有孤猿啸暮天”则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深刻感悟,以及这种感悟难以被世人所理解的孤独感。

赏析

这首诗以归隐山林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自然之美的情怀,诗中“松间野径”、“竹里幽窗”、“远岫晴光”、“深林曙色”等意象,不仅描绘出山林间的自然美景,更寓含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尾联的“孤猿啸暮天”则以一种孤独而悲凉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深刻感悟和难以言说的孤独感,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刘沧生活在唐代晚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刘沧选择了归隐山林,以寻求心灵的解脱和精神的自由,这首诗就是他在归隐山林后,对归隐生活的深刻感悟和真实写照,通过描绘山林间的自然美景和表达归隐生活的情感体验,刘沧表达了自己对尘世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难以被世人所理解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不仅源于他归隐山林的选择,更源于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