剡溪纵有王猷棹,中道那堪兴尽回。出自哪首诗?

梦梦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泛舟

唐·许浑

溪边秋一笛,竹外夕残晖。

剡溪纵有王猷棹,中道那堪兴尽回。

作者及朝代

许浑,唐代诗人,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七五律尤佳,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更有“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之语。

作者简介

许浑生于晚唐时期,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之,成年后,许浑一心求仕,却屡试不第,直到文宗太和六年(832)才登进士第,时已44岁,此后,由于性情孤傲,不善逢迎,一直未得升迁,只做过当涂、太平两县令,因病辞官,大中年间,再入卢弘止淮南节度使幕府,任掌书记,后因病归润州丁卯桥村舍闲居,直至大中十三年(859)世。

译文

在溪边吹奏着一曲秋笛,竹林外夕阳的余晖渐渐消散,即便剡溪有王子猷那样的小舟,中途又怎能忍受兴致尽了便返回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溪边泛舟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溪边秋一笛”以秋笛声起兴,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凄清的氛围;次句“竹外夕残晖”则进一步描绘了夕阳余晖下的竹林美景,与首句相映成趣,后两句“剡溪纵有王猷棹,中道那堪兴尽回”则借用了东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景致和悠然心境的留恋,以及不愿因兴致尽了便匆匆返回的心情。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以情结尾,通过描绘溪边秋笛、竹外残晖等自然景象,以及借用王子猷访戴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悠然心境的向往,诗中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特别是后两句,通过借用典故和反问句式,增强了诗歌的韵味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许浑晚年闲居丁卯桥村舍期间,此时的他已经历了仕途的坎坷和人生的起伏,对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闲居期间,他常常泛舟溪上,欣赏自然美景,以诗酒自娱,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悠然心境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