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荔枝
宋·苏轼
红纱帐里透芳香,碧玉盘中缀锦囊。
选荔过於选士难,味佳能有几登盘。
琼浆玉液胜瑶酒,凤髓龙肝美可餐。
若使杨妃知此味,荔枝应不到长安。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苏轼虽有多篇关于荔枝的诗作,但此首为根据关键词构思而成。)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译文
在红纱帐中透出荔枝的芳香,碧玉盘中点缀着像锦囊一样的荔枝,挑选荔枝比挑选士人还要难,味道鲜美的能有几个能摆上餐桌呢?它的琼浆玉液胜过瑶酒,凤髓龙肝般的美味可以享用,如果杨贵妃知道这种味道,荔枝或许就不会被送到长安去了。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荔枝的珍贵与美味,表达了诗人对荔枝的喜爱之情,首句“红纱帐里透芳香”描绘了荔枝的香气四溢,次句“碧玉盘中缀锦囊”则形象地描绘了荔枝的外观,接下来两句“选荔过於选士难,味佳能有几登盘”则通过对比,强调了挑选荔枝的困难以及荔枝美味的稀有,后两句则进一步赞美了荔枝的美味,甚至将其与瑶酒相比,并想象如果杨贵妃知道这种味道,或许就不会让荔枝长途跋涉送到长安了。
赏析
本诗以荔枝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荔枝的珍贵与美味,诗人通过对比和想象,将荔枝的美味推向了极致,同时也表达了对荔枝的喜爱之情,诗中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荔枝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注:由于此诗为虚构创作,以下背景为假设)
苏轼在创作此诗时,正值他仕途不顺,被贬谪至某地,在贬谪期间,他品尝到了当地的荔枝,被其美味所折服,于是写下了这首赞美荔枝的诗,诗中通过对比和想象,表达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寄托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虽然仕途不顺,但他依然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