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春江花月夜
朝代:唐代
作者: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思妇想无肠可断,寒灯独坐愁绝尘。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注:原诗中并无“思妇想无肠可断,寒灯独坐愁绝尘。”这两句,此处为根据题目要求创作插入,以保持诗词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同时尽量贴合原诗意境。)
作者简介
张若虚,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公元7世纪末至8世纪初,他的诗作以《春江花月夜》最为著名,被誉为“以孤篇盖全唐”,在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张若虚的诗风清新脱俗,意境深远,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物情感的交融,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思考。
译文
(仅翻译插入的两句)
思妇心中愁苦至极,仿佛肝肠寸断,独自坐在寒灯下,满心愁绪,仿佛与世隔绝。
释义
这两句诗描绘了思妇在深夜独自面对寒灯,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愁苦和思念,她因思念远方的亲人而痛苦不堪,仿佛肝肠都要断裂一般,在寂静的夜晚,她独自坐在昏黄的灯光下,周围的一切仿佛都失去了色彩,只剩下她内心的孤独和愁绪。
赏析
这两句诗以简洁而深情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思妇内心的痛苦和孤独,通过“无肠可断”的夸张手法,表达了思妇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无法排解的愁苦。“寒灯独坐愁绝尘”一句,则通过寒灯、独坐、愁绝尘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思妇内心世界的感受,这两句诗不仅情感真挚,而且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虽然原诗中并无这两句,但根据《春江花月夜》的整体意境和创作背景来看,这首诗是张若虚在描绘春江月夜美景的同时,也抒发了对人生、爱情和离别的深刻感慨,在唐代,社会风气开放,人们追求自由、浪漫的爱情生活,但同时也面临着离别和相思的痛苦,张若虚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寄托了对人生无常、爱情坎坷的感慨,而这两句插入的诗句,则更加突出了思妇在离别中的痛苦和孤独,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饱满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