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湘妃竹
宋·范成大
寒竹萧萧湘水边,
汝生不及贞妃年。
化为幽竹啼斑血,
洒遍烟波九疑天。
泪染斑斑湘妃竹,
萧萧风雨夜愁眠。
吹罢玉箫香雾湿,
残月坠,乱峰寒。
作者及朝代
作者:范成大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官员,他早年仕途坎坷,后曾任地方官,政绩显著,晚年退居石湖,致力于文学创作,范成大的诗作题材广泛,风格清新自然,尤其擅长田园诗,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并称“南宋四大家”。
译文
在寒冷的湘水边,竹子在风中萧萧作响,你(竹子)生长的时候,还赶不上湘水女神湘妃的年代,你化作了幽怨的竹子,上面留下了湘妃啼哭时的斑斑血泪,这些血泪洒遍了烟波浩渺的九疑山,湘妃竹上的泪痕斑斑,萧萧的风雨声中,夜晚愁绪难眠,吹完玉箫后,香气弥漫,雾气湿润,残月西坠,群山在寒风中显得更加凌乱。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湘妃竹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湘妃忠贞不渝、哀怨动人的情感的赞美,诗中“寒竹萧萧湘水边”描绘了湘水边的寒冷景象,“化为幽竹啼斑血”则通过湘妃竹上的斑斑血泪,象征了湘妃的哀怨和忠诚,最后三句“吹罢玉箫香雾湿,残月坠,乱峰寒”则通过吹箫、残月、乱峰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哀婉的氛围,进一步烘托了湘妃的哀怨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湘妃竹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湘妃的哀怨和忠诚,诗中“寒竹萧萧湘水边”一句,既描绘了湘水边的寒冷景象,又暗示了湘妃的孤独和哀怨,而“化为幽竹啼斑血”一句,则通过湘妃竹上的斑斑血泪,将湘妃的哀怨和忠诚具象化,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湘妃的情感,最后三句则通过吹箫、残月、乱峰等意象,进一步烘托了湘妃的哀怨之情,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和动人。
创作背景
范成大在创作这首诗时,可能正处于仕途不顺或人生低谷的时期,他通过对湘妃竹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自己对忠贞不渝、哀怨动人的情感的向往和赞美,他也可能通过这首诗来寄托自己的哀愁和不满,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国家面临着外患内忧的困境,范成大可能也借此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