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词人潘希白的《大有·九日》,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诗词原文:
大有·九日
宋·潘希白
戏马台前,采花篱下,问岁华、还是重九,节过江南,寒初入蛩,晚秋声动庭户,长吟抱膝,对影三人,把茱萸、嗅了重嗅,正自悲秋,奈愁入心、又成离绪。
对佳时、一向乐少愁多,把酒千钟,聊为晚凉,一洗黄花瘦,满襟幽恨,数点寒灯,几声归雁,长夜无眠时候,梦绕云山,情随流水,寸肠千结如缕,有谁知,为萧娘、书寄东楼。
作者简介:
潘希白,字怀古,号渔庄,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词人,生卒年不详,据《宋诗纪事》卷七十四载:“希白,字怀古,永嘉人,太学生,有《渔庄稿》。”存词二首。
译文:
在戏马台前,采花篱下,询问岁月,又到了重阳佳节,节气过了江南,寒意初入蟋蟀,晚秋的声音在庭院中回荡,我长吟诗句,抱膝而坐,对着自己的影子,把茱萸嗅了又嗅,正在为秋天而悲伤,无奈愁绪又涌上心头,化作了离别的情绪。
面对这美好的时光,我却总是乐少愁多,拿起酒杯,千杯不醉,姑且为了晚凉,一洗黄花的瘦弱,满襟都是幽恨,数点寒灯闪烁,几声归雁哀鸣,长夜无眠的时刻,梦境中绕着云山,情感随着流水,寸肠千结如同丝线,有谁知道,我为了萧娘,书信寄到了东楼。
释义:
这首词通过描绘重阳佳节的景象,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愁苦和离绪,词中既有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又有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慨,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赏析:
这首词以重阳佳节为背景,通过描绘节日的景象和词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词中“旧赏人非”一句,点出了词人内心的失落和孤独感,而“一向乐少愁多”则直接表达了词人的情感倾向,即忧愁多于欢乐,词人在描绘自然景物时,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如“寒初入蛩,晚秋声动庭户”等句,既写出了秋天的萧瑟,又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凄凉,在表达愁苦和离绪时,词人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把酒千钟,聊为晚凉,一洗黄花瘦”等句,既写出了词人借酒消愁的无奈,又表现了黄花在秋风中的瘦弱和词人内心的憔悴,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词人的个人经历和情感有关,词人可能是在重阳佳节之际,面对自然景物的变化和人生的无常,产生了深深的感慨和愁绪,词人也可能在思念远方的亲人或朋友,因此产生了离绪和幽恨,这些情感在词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和抒发,由于具体的创作背景已无从考证,我们只能从词的内容和情感来推测和解读这首词。
希望以上解析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