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苧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
此去沙堤步稳,调金鼎、七叶貂蝉。
作者及朝代
作者: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译文
穿着白色苎麻做的新衣服,在微凉的天气里端坐考场,就像春蚕嚼食桑叶,回响在回廊里一样沙沙作响,不久,你将会像鲤鱼跃过龙门一样,飞黄腾达;而蟾宫折桂,也是指日可待,现在你就像鲲鹏从北海展翅翱游到南海,又像凤凰朝向太阳飞,明年的今天,你早已青云直上,那时你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还在为功名奔忙,这次去一定前途无量,稳坐高官之位,通过科举考试而进入朝廷的贤士,将来会位列三公。
释义
这首词是作者为送朋友廓之(杨廓之)赴秋试而作,全词用典贴切,语意新颖,层次分明,词的上阕点明时令和环境。“白苧新袍入嫩凉”是实写送别的季节——初秋、天气环境——微凉、被送者的衣着——白苎新袍;“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虚实结合,词的下阕,“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鹏北海,凤朝阳”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大鹏北海翱游,凤凰朝阳鸣唱,比喻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实写廓之携书剑登程。“路茫茫”是虚写,想象廓之与自己在分别之后各自奋斗,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奔走努力的情景,结句用典,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
赏析
这首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上阕点明时令和环境。“白苧”是初秋所穿,“嫩凉”是仲秋天气,时令正值初秋,穿着白色苎麻袍子入考场,微凉天气让人神清气爽,环境宜人,而考场内莘莘学子紧张肃穆的气氛通过一个“响”字表现出来,考试传出来的蚕嚼桑叶般的沙沙声,清晰可闻,作者通过实写环境,既点明时序,又刻画出了考场的氛围,秋闱考试之前,春闱考试才刚刚结束,词人用“已准”二字,表示出廓之参加春闱考试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再用“桃花浪”指春闱,不是实指,而是借代。“月殿”即月宫、广寒宫,是嫦娥居住的宫殿,“收桂子”自然是指科举考试及第,下阕,“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用比喻的手法实写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喻体“鹏北海,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廓之的鼓励;“路茫茫”是虚写,想象廓之与自己分别之后奋斗的情景,虚中有实,以实衬虚,虚实结合,既刻画出豪迈洒脱的雄壮形象,又表达了深挚的友情,结句用典,自然浑成,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综合运用了借代、象征、比喻等手法,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境界。
创作背景
这首词大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时值杨廓之赴秋试,辛弃疾作此词以送别,辛弃疾这时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杨廓之是他“稼轩幕府”中的后起之秀,这时正要去临安参加秋试,辛弃疾作为长辈,对杨廓之寄予厚望,临别赠词,以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