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夕感怀
唐·李商隐
对黄昏萧瑟,冰肤洗尽,犹覆霞衣。
银汉无声转玉盘,清光冷浸碧云西。
露华凝夜寂无声,桂子飘香秋意浓。
独坐幽篁思往事,心随明月到天涯。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李商隐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虚构内容展开。)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他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也常含有深沉的感伤和哀婉之情,反映了晚唐社会的动荡和个人命运的坎坷。
译文
面对黄昏时分的萧瑟景象,冰冷的肌肤仿佛被洗净,却依然覆盖着一层如霞般的衣裳,银河无声地转动着,月亮如玉盘般高悬,清冷的光辉浸透了西边的碧云,夜晚的露珠凝结成珠,寂静无声,桂花的香气在浓郁的秋意中飘散,我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思绪万千,心随着明月飘向了遥远的天边。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黄昏时分的萧瑟景象和月夜的清冷氛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首句“对黄昏萧瑟,冰肤洗尽,犹覆霞衣”以黄昏为背景,通过“冰肤”和“霞衣”的对比,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清冷与外在的绚烂,接下来的诗句则进一步渲染了月夜的静谧与桂花的香气,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哀伤的氛围,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独坐幽篁、思绪万千的内心世界。
赏析
这首诗在构思上新颖独特,通过黄昏与月夜两个场景的转换,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在语言上,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冰肤”与“霞衣”、“银汉”与“玉盘”等,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在情感表达上,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抒发内心的孤独与哀愁,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真挚动人。
创作背景
(注:由于此诗为虚构之作,以下创作背景为假设性描述)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晚年时期,当时他身处晚唐社会的动荡之中,个人命运也颇为坎坷,面对社会的黑暗和个人的不幸遭遇,诗人内心充满了孤独与哀愁,在一个黄昏时分的月夜,他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思绪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秋夕感怀》,通过描绘黄昏与月夜的景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和对未来的迷茫与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