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朝圣愿
唐·慧能
愿我遍游诸佛土,十方贤圣不相离。
心灯常照菩提路,法雨频滋智慧枝。
万法归宗无别理,千峰顶上得真机。
何时归去青山外,月满松风径自迷。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真实的慧能禅师以禅宗六祖著称,其著作主要为《六祖法宝坛经》,并未有确切记录此诗,以下解析基于虚构内容。)
作者简介
慧能,唐代高僧,禅宗六祖,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自幼家境贫寒,但悟性极高,后得五祖弘忍传授衣钵,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师,慧能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强调顿悟而非渐修,对后世禅宗影响深远。
译文
愿我能够游历所有的佛国净土,与十方的圣贤高僧永不分离,心中的明灯始终照亮着通往菩提觉悟的道路,法雨频繁地滋润着智慧的枝头,万法归一,没有其他的道理可言,只有在千峰之巅才能领悟真正的禅机,何时我才能回到那青山之外,月光洒满松林,清风徐来,小径自迷,一片宁静祥和。
释义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佛教圣地的向往和对圣贤高僧的敬仰之情,通过“遍游诸佛土”和“十方贤圣不相离”的表述,展现了诗人追求佛法、渴望与圣贤同行的决心,诗中还蕴含了对禅宗顿悟理念的深刻体悟,以及对自然和谐、心灵宁静的向往。
赏析
此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禅意和哲理,首联直接点题,表达了诗人的宏愿;颔联通过“心灯”和“法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佛法对心灵的启迪和滋养;颈联则强调了禅宗“万法归一”的思想,以及在高山之巅领悟禅机的意境;尾联则以青山、月光、松风等自然景象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心灵归宿的向往。
创作背景
(虚构)此诗可能创作于慧能禅师游历四方、广传佛教的时期,在长期的修行和传法过程中,慧能深刻体会到了佛法的博大精深和圣贤高僧的指引力量,因此产生了遍游诸佛土、与圣贤同行的愿望,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修行,能够领悟禅宗的真谛,达到心灵的解脱和自在,在游历过程中,慧能不断受到自然美景的启发和心灵的触动,从而创作出了这首充满禅意和哲理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