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则才如针粟大,忽然谁把胭脂染。上一句是什么?

春秋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咏石榴花

唐·施肩吾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恰则才如针粟大,忽然谁把胭脂染。

作者简介

施肩吾,唐代诗人、道学家,字希圣,号东斋,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庐西北)人,元和十五年(820年)进士,世称施状元,著有《西山集》十卷、《闲居诗》百余首传世。《全唐诗》收其诗一卷,其诗歌以奇丽见称,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参与者。

译文

茂密的绿叶中点缀着一点鲜红,这动人的春色并不需要太多的花朵来衬托,石榴花初开时,花朵小得像针尖上的粟米,但不知何时,它们竟像被谁用胭脂染过一样,变得如此鲜艳夺目。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石榴花在绿叶中的独特美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前两句“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强调了石榴花在众多绿叶中的独特地位,即使数量不多,也能展现出动人的春色,后两句“恰则才如针粟大,忽然谁把胭脂染”则通过对比石榴花初开时的小巧与盛开时的鲜艳,展现了石榴花生长变化的奇妙过程。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石榴花的独特魅力,诗人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将石榴花在绿叶中的点缀作用以及从初开到盛开的变化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赞美,以及对生活中细微之处的敏锐观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追求有关,施肩吾作为一位道学家和诗人,他善于从自然中汲取灵感,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在创作这首诗时,他可能正置身于石榴花丛中,被石榴花的美丽所打动,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生活气息和诗意的佳作,石榴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视为吉祥、繁荣的象征,这也可能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