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浪淘沙·云藏鹅湖山
宋·章谦亨
台上凭栏干,犹怯春寒。
被谁偷了最高山?
将谓六丁移取去,不在人间。
却是晓云闲,特地遮拦。
与天一样白漫漫。
喜得东风收卷尽,依旧追还。
飘流踪迹(变体)
趁春来、还趁春光归去。
云水间、几度浮沉,
飘流踪迹似蓬转,梦绕江南。
作者及朝代
作者:章谦亨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章谦亨,字牧叔,一字或作“牧之”,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生卒年不详,约宋宁宗庆元(1195—1200)前后在世,曾官参知政事,有《涧泉集》二十卷,已佚,事见《攻愧集》卷九九《章参知墓志铭》,今录诗十五首。
译文
(变体部分)
随着春天的到来而来,又随着春光的消逝而离去,在云水之间,多次浮沉不定,如同蓬草一般四处飘流,踪迹难定,梦中总是萦绕着江南的美景。
释义
这首变体诗以“飘流踪迹”为核心,表达了诗人随季节变迁而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以及对江南的深深眷恋,通过“趁春来、还趁春光归去”的描写,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而“云水间、几度浮沉”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漂泊无依的感觉,最后以“梦绕江南”作为情感的寄托,表达了对美好回忆的留恋。
赏析
这首变体诗在情感表达上深沉而含蓄,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诗人以“飘流踪迹”为线索,将个人的命运与季节的变迁紧密相连,既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漂泊,又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留恋,在表现手法上,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画面感和诗意美。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变体诗的创作背景,虽然具体的历史情境已难以考证,但我们可以从诗中感受到诗人对人生漂泊不定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留恋,这可能与诗人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关,也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普遍的心理状态,在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变化,人们的流动性增强,许多人都面临着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这首变体诗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