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挽雕盘欹醉帽,重催飞骑走红尘。的意思及出处

小编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

宋·辛弃疾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淡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剩挽雕盘欹醉帽,重催飞骑走红尘。

作者及朝代

作者: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译文

秋日天空明净如洗,秋水清澈,仿佛与长空接界,霜日之下,万里晴空无云,显得辽阔无边,远处传来马队鸣鞘的声音,鲜艳夺目的绣旗,随风招展,时隐时现,眼前淡烟衰草连绵不断,辽阔苍茫。

北方大片国土被敌人占领,万里烽火漫延在荒凉的原野上,暮霭沉沉,我只有倚靠在营垒(戍楼)东,借一杯浊酒浇愁,酒酣耳热,我情不自禁地挽起雕花马鞍,倾斜地戴上醉帽,并且又一次催促随从的兵马,让他们驰骋于黄沙漫天的战场。

释义

这首词上片写景,描写了边塞苍凉而又壮阔的景象;下片抒情,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全词悲慨雄壮,沉郁顿挫,表达了作者对中原沦陷的悲痛之情以及驱敌救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赏析

“剩挽雕盘欹醉帽,重催飞骑走红尘”两句,是写作者酒醉之后,仍然想骑马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现实却是词人被闲置在边疆,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这使他感到无比的悲愤和无奈,这两句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词人内心的豪情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同时也反映了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和对边疆将士的忽视。

创作背景

这首词大约创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前后,当时辛弃疾在江西信州(今上饶市)任知州,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这首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作者对中原沦陷的悲痛之情以及驱敌救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也反映了作者对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和对边疆将士的忽视的愤慨之情。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