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附加句)
望杳杳飞旌,翩翩戍骑,初过边头。
(注:王昌龄的原诗中并无“望杳杳飞旌,翩翩戍骑,初过边头”这句,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此处作为附加内容融入解析,以展现这句诗词的意境。)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而立之年,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译文
(原诗部分)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戍边的客子望着边城,想回家乡脸上多带愁苦。
当此夜深人静之际,高楼上的思妇也在叹息,想必她们此时也未入眠。
(附加句)
遥望那杳杳飘扬的旗帜,翩翩飞舞的戍边骑兵,刚刚经过边塞的关隘。
释义
原诗通过描绘边疆的荒凉景象和征人的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战士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安宁的渴望,附加句则进一步描绘了边疆的军事活动,增强了边塞诗的壮丽与苍凉感。
赏析
王昌龄的这首《出塞》以其雄浑壮阔的气势和深沉的思乡之情,成为了边塞诗的佳作,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以时空交错的手法,展现了边疆历史的悠久与沧桑,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宁的强烈愿望和对英雄人物的赞美,附加句“望杳杳飞旌,翩翩戍骑,初过边头”更是以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边疆战士的英勇与边疆的壮丽。
创作背景
王昌龄生活在盛唐时期,这是一个国家强盛、边疆安宁的时代,边疆的战事仍然时有发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王昌龄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通过描绘边疆的荒凉景象和征人的思乡之情,表达了对边疆战士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安宁的渴望,他也通过赞美英雄人物,激励人们为国家的安宁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