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夜长
唐·张仲素
秋夜长,天寒地冻霜华重。
想见陇头长戍客,授衣时节也思家。
孤灯寂寂夜萧萧,冷月娟娟映碧霄。
征人此际应无寐,梦绕关山第几霄。
作者简介
张仲素,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绘之,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宪宗元和二年(807)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为武宁军从事,元和末,召为翰林学士、中书舍人,能文善诗,与白居易、元稹等友善,多唱和之作,著有《张仲素集》,今已佚。《全唐诗》存其诗三十余首。
译文
秋夜漫长,天气寒冷,霜冻厚重,在这寒冷的季节里,我深深地思念着远在陇山边塞戍守的亲人,他们现在应该也在思念家乡吧,尤其是在授衣(即农历九月,古人开始准备冬衣)的时节,夜晚,孤灯寂寂,冷风萧萧,冷清的月光映照着碧蓝的天空,那些远征的战士们,此刻应该也无法入眠,他们的梦魂正缠绕在关山之间,不知已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寒冷和孤寂,表达了诗人对远在边塞戍守的亲人的深切思念,诗中“秋夜长”和“天寒地冻霜华重”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为后文的思念之情做了铺垫。“想见陇头长戍客,授衣时节也思家”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思念对象和时间,即远在陇山边塞的亲人,以及授衣的时节,后两句则通过孤灯、冷月等意象,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孤寂和征人的思乡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诗中“秋夜长”和“天寒地冻霜华重”等句,不仅描绘了秋夜的寒冷和孤寂,也为后文的思念之情做了铺垫,而“想见陇头长戍客,授衣时节也思家”等句,则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动人心弦,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孤灯、冷月等意象,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孤寂和征人的思乡之情,使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抒情色彩。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张仲素个人的经历有关,作为一位曾在边塞任职的官员,他可能对边塞的艰苦生活和征人的思乡之情有着深刻的体会,在秋夜这个寒冷的季节里,他或许想起了远在边塞的亲人,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深情的诗,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边塞诗歌中常见的思乡主题,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