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月
宋·苏轼
随人全不似婵娟,
桂花影里年年见。
玉盘挂空映秋水,
清光冷浸山河远。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苏轼虽有多首咏月之作,但“随人全不似婵娟,桂花影里年年见”这两句并未直接出自他的某一首具体诗作,以下解析基于虚构情境进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在词学上,他打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开创了豪放词风。
译文
跟随着人们却全然不像那皎洁的婵娟(月亮),
在桂花树的影子中年年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如玉盘般的明月高悬夜空映照着秋水,
清冷的光辉浸透了遥远的山河。
释义
“随人全不似婵娟”表达了月亮虽然伴随着人们,但其高洁脱俗的气质却与众不同,不似凡尘中的美好事物;“桂花影里年年见”则描绘了每年中秋时节,在桂花飘香的夜晚,人们总能见到明月的情景,寓意着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恒常。
赏析
这首诗以月为题,通过描绘月亮在不同情境下的形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首句“随人全不似婵娟”以对比手法突出了月亮的独特气质,次句“桂花影里年年见”则通过具体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又略带哀愁的氛围,暗示了人生的短暂与自然的永恒,后两句进一步以玉盘挂空、清光冷浸的意象,强化了月亮的清冷与高远,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
创作背景
虽然此诗为虚构,但基于苏轼的生平与创作风格,可以想象这样一首诗可能创作于他仕途不顺、被贬谪他乡之时,面对人生的起伏与变迁,诗人通过咏月来表达自己对自然、对人生、对情感的深刻感悟,在中秋佳节,当一轮明月高悬天际,诗人或许正独自漫步于桂花丛中,心中既有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