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佳哉、烟紫石头城,云碧雨花台。的释义

春秋128个月前

诗词原文

气佳哉

朝代:明代

作者:杨慎

气佳哉,烟紫石头城,云碧雨花台。

江山如画里,人物自天来。

六代豪华尽,三吴胜迹开。

登高舒啸咏,极目兴悠哉。

作者简介

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明代文学家、学者、官员,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杨慎于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授官翰林院修撰,历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云南永昌卫,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之乱,此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终老于永昌卫,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杨慎卒于戍所,年七十二,明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明世宗南巡时追赠太子太保,杨慎著作为多,诗文集有《升庵集》《升庵外集》、散曲集《陶情乐府》、论著《丹铅总录》《谭苑醍醐》《艺林伐山》等,另撰《词品》《画品》《书品》和《石品》,总称“四品”。

译文

气象多么美好啊,烟雾缭绕的石头城,云彩碧绿的雨花台,这里的江山如同画卷一般美丽,人物仿佛从天际降临,六朝时的豪华景象已经消逝,但三吴地区的名胜古迹依然留存,我登上高处放声长啸吟诗,放眼远望,心中充满了无限的豪情与悠远的思绪。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南京(古称石头城、雨花台所在地)的美丽景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首句“气佳哉”直接赞叹南京的气象非凡,接着通过“烟紫石头城,云碧雨花台”两句,用色彩丰富的语言描绘了南京的自然风光,后两句则通过“江山如画里,人物自天来”进一步赞美南京的山水之美和人文之盛,诗人通过“六代豪华尽,三吴胜迹开”两句,回顾了南京的历史变迁和名胜古迹的留存,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珍视,最后两句“登高舒啸咏,极目兴悠哉”则表达了诗人登上高处、放眼远望时的豪情与悠远的思绪。

赏析

这首诗以南京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南京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语言,将南京的山水之美和人文之盛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人还通过回顾历史、感慨现实的方式,表达了对南京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珍视和敬仰,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杨慎在游历南京时所作,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美丽的自然风光,杨慎在游历南京时,被这里的山水之美和人文之盛所深深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赞美南京的诗篇,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杨慎对南京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也可以领略到南京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