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游金山寺
宋·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昨夜梦登江上楼,楼畔峨峨耸山丘。
朝来急雨暗西岭,楼下崩腾江怒流。
浪花溅起千堆雪,洪涛奋迅如奔骖。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吴中耆旧今安在?空有遗踪令人哀!
尊酒论文四十载,乌衣门巷今谁在?
凄凉旧日平康地,冷落当年歌舞人。
回头忽见横江鹊,始觉南徐是辇毂。
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
秉烛夜游吾与尔,老来情味减当年。
走遍人间,依旧却吟风咏月。
万井笙歌不记,回首故山千里。
吹满斜阳院落,谁家?
天女花边浑似剪,志公杖上平如尺。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得常在。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取诸家之长,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擅画墨竹,题材广泛,笔墨纵横多变,独具腴润之媚态,与文同并称“文苏”,并与李公麟、米芾、李邕合称“宋四家”。
译文
(此处仅翻译包含关键词的部分)
天女所织的花边如同剪刀裁剪般精致,志公所持的拐杖平直如同标尺,老和尚拍手笑着夸赞,很高兴青山能够永远存在。
释义
“天女花边浑似剪”形容的是某种美丽而精致的事物(此处可能指自然景物或某种装饰),如同天女所织的花边一样,边缘整齐如同剪刀裁剪。“志公杖上平如尺”则形容志公所持的拐杖非常平直,如同标尺一般,这两句诗通过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自然或人造之物的精美与规整。
赏析
这两句诗在整首诗中虽然只是局部,但却以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不仅描绘了景物的美丽和规整,更通过“天女”和“志公”这两个富有神话色彩的人物,增添了诗句的神秘感和文化内涵,这两句诗也体现了苏轼在诗歌创作上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深刻意境的特点。
创作背景
《游金山寺》是苏轼在游览金山寺时所作的一首长诗,金山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苏轼在游览过程中,被这里的山水景色和佛教文化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长诗来描绘自己的所见所感,在这首诗中,苏轼不仅描绘了金山寺及其周边的自然风光,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历史和宇宙的深刻思考,而“天女花边浑似剪,志公杖上平如尺”这两句诗,则是在描绘自然景物时,巧妙地融入了神话元素和人文情感,使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